拿铁咖啡网站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策略

发表于:2024-04-20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0日,一、云南咖啡产业历程 (一)引种简史 云南的咖啡引种,是外国传教的产物。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传教士到缅甸克钦地区传教,传教士种植咖啡自用。随后这一地区的景颇族人逐渐开始了咖啡种植。由于景颇族跨境而居,随着探亲访友、通婚互市的交流,咖啡进

  一、云南咖啡产业历程

  (一)引种简史

  云南的咖啡引种,是外国传教的产物。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传教士到缅甸克钦地区传教,传教士种植咖啡自用。随后这一地区的景颇族人逐渐开始了咖啡种植。由于景颇族跨境而居,随着探亲访友、通婚互市的交流,咖啡进入中国云南景颇族聚居区,今德宏州瑞丽市,时间约在1893年。【1】189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因受派遣到达大理宾川县朱苦拉村传教,同年出资修建了朱苦拉天主教堂,田德能在教堂旁侧种下了宾川境内第一棵咖啡树。【2】但是,云南在解放前并未形成咖啡产业。

  就全中国而言,最早引种的是中国台湾省。在台湾尝试栽培种植咖啡的历史最远可朔至光绪十年(1884年),由大稻埕德记洋行的英国人从菲律宾马尼拉输入咖啡种子,在三峡开始种植。台湾的咖啡早期引种扩种和后来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与国外通商和日本占领统治台湾有关,加上台湾本土自身的特色和天时地利而形成了一定气候。【3】

  真正实现初步产业化的是海南省。海南岛咖啡大规模引种扩种,这是爱国华侨、中国人自己的咖啡种植历史,爱国华侨陈显彰先生在中国最早期(1935~1953年)就实现了咖啡产业化种植,举家赴岛创办两个农场大规模发展咖啡产业,中国咖啡首次出口海外市场,艰苦卓绝地经营并坚持了15年之久。【4】后因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运动而衰落。

  (二)云南咖啡的产业化起步(1952-1961)

  云南省五十年代为满足东欧国家和苏联的需求,促进了保山市潞江坝咖啡的发展,使潞江坝成为全国第一个小粒种咖啡生产基地。

  这样就使保山市潞江坝成为我国小粒种咖啡的科研中心和发祥地,对咖啡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云南省农垦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咖啡生产,主要在临沧地区的双江农场和德宏分局试验站种植,面积18.67公顷;也在遮放、河口、潞江、景洪、橄榄坝等场小面积试种。

  因各地环境适宜咖啡生长,从1957年起,各农场便大面积发展,出现了云南农垦咖啡种植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1960年,全垦区种植面积达2186.67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左右,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1/4。

  1952-1961年,中国咖啡种植业发展处在第一个高潮期中,全国咖啡种植面积主要以海南岛、云南省农垦为主,总面积为5066.67公顷,其中:海南岛为1426.67公顷(栽培品种为罗伯斯塔);云南为3644公顷,其中云南农垦为2186.67公顷,占60%左右;全省农村为1457.33公顷,占40%左右(栽培品种为阿拉比卡)。【5】

  这一阶段,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云南咖啡有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实现了种植的规模化。

  (三)云南咖啡的低落期(1962-1980)

  自1962年后,中国咖啡产业受以下有四个方面因素影响而进入低落期:(1)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和当时闭关锁国政策及帝国主义的封锁;(2)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国家农业的重点是解决关乎人民温饱的粮食问题;(2)特别是正值十年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咖啡的消费也被视为资产价级生活方式,国内市场销量很有限,价格下滑,出口受挫;(4)咖啡植区病害虫害严重,扩种及产量受制。

  鉴于以上因素,这一时期,云南农垦大量未投产的咖啡树被毁,到1970年,仅潞江、新城两农场剩下37.07公顷。此后虽有所恢复,但到1980年,全垦区栽种面积仅有78.53公顷。【6】在这一时期,咖啡种植面积萎缩了惊人的96%。几乎可以说,此后的云南咖啡产业,与1980年以前的咖啡产业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产业,也不再是同一回事情。

  (四)云南咖啡的复苏期(1980至今)

  关于本节的描述,编者遍览材料,有多种多样的分阶段描述。但是,编者认为,整个云南咖啡产业自1980年至今的发展,和诸多随着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而发展变化的产业一样,有亮点,有起伏,有成功,有失败。但最主要的差异,是由计划经济主导的农垦体系咖啡种植,缓慢地、逐渐地转化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咖啡企业、合作社的种植行为。这一阶段,政府大力支持,云南咖啡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出口量逐步增长,但所谓的产业链,其实并没有形成。

  二、云南咖啡产业现状

  (一)2016年全球咖啡产销情况概述

  从以上图表【7】中我们看到,全球咖啡消费量逐年递增,产量波动不大,而中国,或者云南,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排不进前五名。换个角度说,当前,云南的咖啡产业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中无足轻重。

  但是,另一方面,从1998年到2012年,中国咖啡消费量由19.9万袋上升到110万袋,年增长率约为12.8%。我国总人口约13亿,人均咖啡消费量由9.6克上升至47.6克,年均增长率约为12.1%。【8】

  2016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由47.6克继续上升达到人年均90克生豆(计5杯),同比年2012年年增长率约为17.26%(11.7万吨)。

  如果保持17.26%的增长速度,截止到2020年,中国咖啡消费量将达到451万袋(27万吨),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208克(计12杯)。【9】

  和其他产业一样,正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持续增长的消费量,咖啡已经成为了中国快消品市场上的重要成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充满想象力的待开发空间,让所有人对咖啡有了新的期待。

  (二)2016年云南咖啡种植和出口情况

  2016年采收季结束统计显示,全省咖啡产量达到13.9万吨,较2014—2015年采收季的11.8万吨增加了2.1万吨。全省咖啡种植已遍布普洱、保山、德宏、临沧、文山、西双版纳等9个州市35个县区。截至2016年初,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达177万亩,总产量13.9万吨,占全国的99%以上,占全球总产量的1%左右。【10】

  毫无疑问,仅从数据上看,云南咖啡已经占到了中国咖啡产量的99%。比起上一节分析的情况,云南咖啡貌似实现了一轮“凤凰涅槃”,从急剧锐减的种植面积,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又快速成长为全国咖啡种植的绝对霸主。正是这些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欺骗性的数字,让云南咖啡产业从业人员和地方政府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兴奋,对某种美好的愿景有了一定的想象力。

  通过上述图表中的统计可看出,中国2016年进口咖啡8.4万吨,而出口咖啡8.5万吨。这意味着什么呢?哪怕从这两个简单的数字都可以看出,云南咖啡只是外资的原料,而跟中国日益增长的咖啡市场没多大关系。从真实的价值链分析,云南咖啡产业自1980年至今的地位,仅仅只是全球整个咖啡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即原料基地端。时至今日,云南咖啡产业也并未摆脱“产业殖民地”的地位。

  (三)雄心勃勃的政府

  2017年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出云政办发〔2017〕7号文件《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

  发展方向: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抓手,以精品咖啡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咖啡产业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加工及市场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不断提升咖啡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响“云咖”品牌,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优质咖啡原料基地,我国最大的咖啡加工中心和亚洲咖啡交易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8年,全省咖啡产业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3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29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37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3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7亿元、三产产值达135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3700元。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咖啡生豆达15万吨,精品咖啡比重由目前的3%左右提升到5%以上,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提高到2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户,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个,建成高标准的初加工厂30个。

  到2020年,全省咖啡产业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35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达3800元。带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18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54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9亿元、三产产值达175亿元。从业农民来自产业的年人均综合收入达4200元。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咖啡生豆达20万吨,精品咖啡比重由5%左右提升到8%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3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户,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达20个,高标准的初加工厂达50个。

  产业布局:综合考量全省咖啡产业发展的规模基础、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市场空间等,布局为核心区、重点区和带动区。隆阳区、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孟连县、澜沧县、芒市、盈江县、镇康县、耿马县、云县等11个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5000吨以上的生产大县为核心区,景谷县、江城县、景洪市、临翔区、双江县、永德县、沧源县等7个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达3000吨以上的县、市、区为重点区,宾川县、泸水市、勐海县、河口县、麻栗坡县、凤庆县、陇川县、瑞丽市、龙陵县等9个地域特点突出、区域产品价值明显、发展有潜力的县、市、区为带动区。

  (四)云南咖啡产业的另一面

  是否有人想起皇帝的新衣呢?今天,云南咖啡只是居于咖啡产业链的种植、初加工和原料销售阶段。编者走访了一些云南咖啡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从业人员,目前云南咖啡热闹是有些热闹,连外交部长王毅都为云南咖啡奋力吆喝。但决定一个产业是否能够成长发展的不是一厢情愿和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客观的商业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以下一些问题,只是简单总结归纳了云南咖啡存在的部分问题。

  1、种植端粗放

  农垦体系已经瓦解,而从种植产业的角度出发,从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的角度出发,云南省的大部分咖啡种植区还处于非常粗放、低端的咖啡种植阶段。云南省大部分咖啡种植区域山高坡陡,种植条件差,交通条件落后。因资金缺乏导致咖啡园地建设质量差,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加之咖啡园的道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咖啡高产、优质、高效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如此,云南咖啡还是快速地成长了起来,扩大了规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存量。

  2、加工业小、散、弱、乱

  基于以上种植基地的情况,可想而知,云南咖啡产业里的初加工环节自然而然处于一种“来料加工”阶段,或者基地自建的初加工环节。目前,从事加工、收购的有企业还有个人,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很少。在加工工艺和技术方面,又是最基础的初加工,目的只是为下游提供咖啡生豆原料。所以,这些貌似是“企业”的加工企业,仅仅是原料种植基地的配套。即便对于一些号称有万吨级深加工生产线的企业,其产品的真实销量和市场覆盖率也从未见诸报端,仅此一条也知道其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深加工。反倒是旅游景区、街边摊市上,大量标注“云南特产”的“小粒咖啡”,以千奇百怪的造型在低价促销,一派“繁荣的乱象”。

  3、只有品类,没有品牌

  云南咖啡产业自1980年后重新起步,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种植的阿拉比卡小粒种咖啡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种知名度并不属于某个企业,亦不属于某个产品,它只是一个品类,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生长出来产品的属性。品类的属性,就像一个模糊背影,可以归于云南,也可以归于小粒咖啡;可以归于云南咖啡,也可以归于任何一个销售云南产咖啡豆深加工后销售给消费者产品,甚至由此上溯归于某个传教士独特的眼光。总之,它尚未给云南的咖啡产业和企业带来任何认知红利,至少,没有大家自认为的那么多。

  4、赚不到钱

  多年来,外国咖啡企业帮助云南咖啡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时至今日,由于云南咖啡只有种植端,也就沦为了每到卖货就发愁的“过剩产业”。事实上,多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全球咖啡产业链价值链顶端的企业逐步进入到国内,逐步掌握了云南咖啡的数据、产能和品质情况,并通过持续的订单贸易和订单种植掌握了云南咖啡原料的销售端话语权,进而掌握了定价权。咖啡原料收购价的定价权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他们不定价,谁也不敢定价,谁也无法卖货。那些进出口的漂亮数字背后,是云南咖啡沦为外国公司廉价原料供应地的悲惨境地。咖啡种植企业赚一年亏两年,咖农经受不起价格的波动,有的砍树,有的撂荒。企业和农户赚不到钱,自然没有能力和意愿投资改良基地,也没办法延伸产业链,提升现代化水平。

  5、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

  但是,比上述问题更可怕的,是云南咖啡产业从政府到企业的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云南咖啡产业一直扮演提供咖啡原料的角色,成为雀巢、星巴克等跨国咖啡企业的原料基地。2016年的出口数字在增长,貌似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进步了,可事实上咖啡企业如果不靠出口退税就活不下去。在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云南的所谓咖啡龙头企业、大型咖啡种植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如果没有开发性金融或者国有资本的介入,早已资不抵债,而其从事的行业由于广泛涉及贫困县和民生问题,又成为政府和银行不得不救、不得不拉一把的烫手山芋。目前,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一个种植存量,一个已经不赚钱且关系无数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增收致富的咖啡产业,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咖啡产业的内容(前文已经全篇幅引用),仍然以“农业思维”在看待“咖啡产业”,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云南咖啡产业的未来。

  三、云南咖啡产业的深层次认知问题分析

  CHAPTER THREE

  (一)咖啡产业已然全球化

  任何产业,都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它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

  从咖啡产业来说,它不但涉及咖啡豆的种植,还必然地,包含咖啡豆的科研、种植、初加工、深加工、仓储、物流、交易、标准化、金融化等等环节。今天,咖啡产业早已完成全球化,以雀巢、星巴克为代表的欧美企业,以美国特色咖啡协会(SCAA)、欧洲特色咖啡协会(SCAE)为代表(两家机构2017年1月合并为一家)的咖农、咖啡师、烘焙师资格认定体系,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中心、伦敦期货交易中心为代表咖啡期货交易中心,已经将全球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宗商品咖啡的全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了核心布局和掌控。尽管市场上貌似存在着多品牌、多品种、多层次的咖啡产品和咖啡企业的竞争,但事实上,全球咖啡产业已经牢牢地掌控在欧美企业手上,从期货交易中心到定价权,从咖啡入库交割标准到种植标准,从咖啡品质到不同品种咖啡的口感,甚至是咖啡口感的表达词汇,一切的一切,已经被极少数寡头型企业和机构掌控。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外国资本、企业、品牌、技术、人才都进入到中国,进入到云南,三十多年过去,云南咖啡产业早已是全球咖啡产业的一部分。我们在星巴克喝到的咖啡,很大一部分就是产自云南的基地,但我们并不认为在喝云南咖啡,我们认为我们是在喝星巴克。云南现有的咖啡技术标准,在大理丽江星罗棋布的咖啡店的咖啡师们,也都希望得到欧美机构的认证以体现其专业性和价值量。

  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云南咖啡产业只会更多地融入全球咖啡产业链,而不可能因为行政区划而封闭起来,独立成为某种超然的存在。如果有,那就是一个幻觉。那些利用民族情感和本土意识而讲述的故事,那些要把云南咖啡架到“振兴民族咖啡产业”的火炉上烘烤的想法,要么出于无知,要么不怀好意。

  (二)原料种植面积根本就不是优势

  在前文描述的2016年全球咖啡前五名出口国中,我们发现,前五名出口国均是发展中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国家。巴西是世界上第一大咖啡生产国,可是巴西并未由此受益多少。事实上,恰恰由于巴西极其庞大的种植存量,而市场和定价权又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使得巴西在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波动中十分无奈和被动,连货币和汇率都受此影响,更别说国内的实体经济。如果咖啡种植基地面积大,就能够在咖啡产业中拥有话语权,那么巴西早就是全球咖啡产业老大了。可惜,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石油到咖啡,从水稻到大豆,任何在产业链上居于原料端的国家、地区或企业,都是最没有话语权的,在此都没有必要举出更具体的例子。

  云南目前的咖啡种植面积占全球的1%,全国的99%。这意味着两点:第一,中国的绝大多数国土上不适宜种植咖啡;第二,中国的咖啡种植面积在全球总量上微乎其微,无足轻重。

  由此还意味着,如果不能提升云南咖啡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从原料端逐步拓展到销售、品牌、金融等更高维度,云南应该缩减种植面积,而不是扩大。事实上,海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就一直在缩小,目前的种植面积远远低于早期海南农垦的种植面积。但是,海南聚焦打造“福山咖啡”,继承和弘扬爱国华侨陈显彰先生的特色产业报国精神,打造特色小镇,强调品牌建设和附加值提升,很有可能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与加工制造、旅游文化联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三)咖啡交易中心是个什么鬼

  目前,纽约和伦敦的咖啡期货,基本上已经垄断了全球咖啡期货交易市场。自1988年以来,云南的咖啡收购价也基本参考国际期货价格,以纽约商品交易所(现已并入ICE洲际交易所)咖啡期货价格减去少量运输成本(以“贴水”的方式不但要扣掉运输成本还会有一定的价格损失)。换句话说,目前全球咖啡定价权和云南咖啡采购价的定价权都在别人手里面。

  为此,有人希望能够在中国,在云南建设咖啡交易中心以谋求定价权。据公开资料查询所得,目前在上海、重庆、昆明、普洱等已经挂牌成立了咖啡现货交易中心。这些交易中心无一例外都以取得咖啡定价权为目标,先期开展现货交易,逐步谋求期货交易。但是,期货交易属于标准金融交易,国家严格管控,上述几地的现货交易中心能够开展期货交易的可能性极低。

  2017年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联合云南证监局在昆明召开了咖啡期货可行性座谈会。不论座谈会结论如何,当前,全球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8亿亩,年产量近1000万吨,而年消费量只有800多万吨。商品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咖啡也不可能幸免,总体上一定是供大于求的,这更说明原料供应端既没地位又难赚钱。另一方面,云南的咖啡产量只占全球的1%,中国消费量只占全球的2.25%。跟主要消费国家、尤其是欧美日相比,中国的需求端尚不可能取得什么话语权。即便未来十年中国需求快速增长,我们的期货想要拥有定价权,仍然是一场艰苦异常、路途漫漫的旅程。

  通过交易中心建设,不论是现货还是期货,按目前中国的咖啡产量和消费量而言展望十年,取得定价权仍然是痴人说梦。即便如此,有关政府和部分咖啡企业仍然热衷于大搞交易中心,描绘“夺取定价权”的美好愿景,主要还是希望通过象征意义来谋求政绩、贷款、形象等层面的现实利益。毫不客气地说,即便各类咖啡期货或现货交易中心建成,对云南咖啡谋求定价权也毫无帮助。

  (四)云南咖啡是什么咖啡

  云南咖啡的主产品种是阿拉比卡(Arabica),即所谓的小粒种咖啡,国内俗称云南小粒咖啡。云南优质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咖啡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哥伦比亚十分相似,即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出产的小粒咖啡经杯品质量分析,属醇香型,其质量口感类似于哥伦比亚咖啡。

  咖啡品质决定于所生长的环境、气候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它的最佳生长环境是纬度低、海拔高、雨量足、阳光适宜。因此,北纬15度至北回归线之间是北半球咖啡的理想生长地带。但处于这个地带上其它地区,如美国夏威夷、沙特阿拉伯等,或是海拔低、或是沙漠少雨,都不利于咖啡生长,唯有处于这个地带上的云南南部正好具备了各种条件。据专家测定,小粒种咖啡应种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上,若海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

  主产区云南的咖啡生长生态环境较好,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多以山地、坡地栽培为主,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别是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积累,所产咖啡豆颗粒均匀饱满、含油多、味醇厚、香气高,具“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的独特风味。国际咖啡组织品尝专家考察云南咖啡种植及初加工基地后,将云南咖啡评价为哥伦比亚湿法加工的小粒种咖啡一类,为世界上最高品质的咖啡。【11】

  天地厚养,云南咖啡成为了世界最高品质咖啡。可是,如果我们把“咖啡”二字换掉,云南的其他高原特色农产品不也是这样最佳、那样第一吗?产品品质第一,却并未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资本和利润的过程中厚养云南。

  目前,从产业链的角度,云南所谓的咖啡产业,其实只是“咖啡种植和初加工产业”;所谓的“云南咖啡”,只是“云南产阿拉比卡小粒咖啡生豆”。云南的咖啡产业如果要从上述准确而又狭隘的空间中突破出来,就必然走产业升级的道路。

  (五)中国咖啡产业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作为中观经济的产业,上承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诉求,下接企业的微观经济利益诉求。简单讲,政府希望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具体落到实处,就是一个一个从事这个产业的企业在盈利,在赚钱,并且能够可持续地增长,更好地盈利和赚钱。

  据统计,2016年云南咖啡产量约13.9万吨,出口8.5万吨。那么,差额的5.4万吨是不是国内销售了呢?并没有。由于云南咖啡产区各地的管养水平和每一年度的气候情况变化,有一些咖啡很难达到外商采购要求。咖啡生豆的定价权、贸易量都掌握在外资手里,国内、省内的一些大型咖啡企业,其实只是外资在国内的经销商,他们为了生存,还要在外商报价的基础上再压低一些价格才能收购咖农的咖啡。如果到了丰收的季节,那个传说中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还会上演。

  在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推动下,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几乎是被迫地扩大了,而只有贫困县的低收入人群愿意去种植这种作物。为了活下去,云南的咖啡企业都已经开始跑到土地和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去种植咖啡了。如果他们一旦拥有了获得更高收入的经济作物可选,则一定选择砍掉咖啡树,种上别的。8.5万吨的出口型咖啡,几乎是云南咖啡中最优质的部分。那些无法达到外商采购要求的咖啡,才被云南咖啡加工企业用来制作速溶类咖啡,低价销售。云南咖啡种植产业,不是在2016年,而是在很早之前,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外来文化的深入传播、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养成,咖啡快消品在中国大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我国传统上是咖啡出口国,但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开拓,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同时增长态势,并在2011年成为了咖啡净进口国。【12】仅仅以星巴克为例,从2011年的400多家门店,发展至2016年的2300多家门店。据称,星巴克致力于实现到2021年在中国大陆运营超过5,000家星巴克门店的愿景。【13】——这是一种怎样的倍增?这一倍增业绩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崛起。

  一方面是云南咖啡卖不出去,一方面是国内进口量持续增长,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旺盛;外商低价收购云南优质咖啡生豆,经过自己的渠道,贴上自己的品牌,又高价销售给中国人民。这个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从星巴克高速倍增的门店数量,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可判断,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正出于起步阶段,因为只有起步阶段才能激发如此高速的成长率。客观上,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也确实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必然催生出一批咖啡企业,他们在微观经济领域里享受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起步期红利,在中观领域逐步培育着中国的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在宏观领域促进了整个中国内需的增长,为国民经济总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做了贡献。

  只是,这已然不再跟“云南咖啡产业”有多大关系。“云南咖啡占中国咖啡产量的99%”跟“中国咖啡市场高速增长”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中国咖啡产业的真正优势,和白色家电、手机等产业最终逆袭外企、国产品牌后来居上一样,跟产地在哪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跟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政治稳定、国防力量强大、经济持续增长、储蓄率50%、城镇化率刚过50%、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有关。

  如果中国的咖啡产业,或者说,云南的咖啡产业有一条振兴发展之路的话,一定不是来自于政府文件支持,也不是来自于扩大种植面积,更不会来自于空中楼阁的期货现货交易中心。这条路,如果存在,有且只有产生于那些真正把握住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消费升级趋势、通过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打造、品牌运营、渠道开发、客户服务并实现产融结合资本推动的企业的脚下,靠着他们点滴耕耘、步步为营地走出来。

  四、云南咖啡产业的一种可能性出路

  CHAPTER FOUR

  (一)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全局视野,找到定位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分为两大阶段,1980年以前的计划经济阶段和1980年至今的融入全球产业分工阶段。锐减96%的种植面积说明1980年以前的计划经济阶段的咖啡产业已经消亡。自1980年以来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客观上,也是云南凭借着自然条件的恩赐和各族人民的付出,融入了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进入了全球咖啡价值体系,虽然活得辛苦,但也成为了中国咖啡种植领域的垄断者。这一阶段,云南咖啡培养了人才,教育了群众,拥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的存量,生产出了全球最佳品质的咖啡,并且,这些最优质的咖啡生豆还很便宜。

  云南咖啡产业目前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并且短期内不可能通过任何投机取巧的方式取得过剩产品的定价权和产业升级方案。作为处于全球咖啡产业链末端的云南咖啡产业,必须保持高度清醒,既要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又要有高度自信跳出云南看云南咖啡,站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并即将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一的大趋势大格局下,重新认识云南咖啡产业存量资源的意义和地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考虑云南咖啡产业升级,不论是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角度,都是一个标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一个低端生产制造业如何升级到中高端的问题,一个如何按照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事,如何在市场中创造出认知和供给的稀缺性、进而在产品、品牌、企业、产业金融、产业标准等维度逐步进化、从而与全球竞合者分享产业链不同梯次利润的问题。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云南咖啡产业及其从业人员,或者说中国的咖啡产业从业人员,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实事求是,找准当下的定位,切勿好高骛远,又忌妄自菲薄。但不论怎么定位,其先导性定位只有一个,即作为全球咖啡产业分工的参与者,要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落后变为先进,从过去政府主导和引导,变为市场主导,价值驱动,利润推动,在全球格局下去思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并创造出值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与服务的稀缺性,敢于盈利,敢于竞争,敢打硬仗,重整山河。可以说,云南咖啡产业几乎不存在升级问题,所谓的升级,是直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物种,一种全新的咖啡产业分工方式和市场耕作方式。所谓创新驱动,概莫如是。

  (二)云南咖啡产业升级的势能

  面对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反观云南咖啡产业前述各种问题,我们也能看到一系列的优势所在。这些“势”,如何聚集为“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并最终落地在一个一个的技术动作上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也不是一个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方向。到底该如何做到,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真正的商业从来不谋求答案,只追求结果。本文只是引出问题,供那些真正的实践者去思考,希望能为他们的征途带来一点点帮助。

  第一,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正在随着整个国家的消费升级而升级。市场总量的增加带来的多层次咖啡消费体系逐步形成。越来越多元的消费需求和产品创新,呼唤着咖啡消费市场的升级,而市场的变化也催生着越来越多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变革型改造,新的机会不断涌现,过去的王者未必就是将来的王者,新的市场一定属于那些能够找到或创造出新的稀缺性的企业。

  第二,咖啡消费文化指向了不同国家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种咖啡,咖啡进口是一种“刚需”,但云南产咖啡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反过来,云南咖啡对于外国市场的消费者而言,同样是咖啡消费文化所指向的“刚需”,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耕耘值得期待。就目前存量市场而言,真正的大市场是欧盟、美国和日韩,云南咖啡企业,或者说中国的咖啡产业及有关企业,要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出去,去开发海外市场,并走到产业链的中高端去。

  第三,云南产地具备生产和供应全球最佳品质咖啡的现实条件,而作为产地的云南咖啡产业,具备原料成本优势和供应量优势,具备开拓得高端咖啡消费市场的潜质,更具备用高性价比极致体验产品,去砍杀国内被外资企业抬高的咖啡快消品市场单品价格的可能性。商业模式在哪里,如何把握时机,如何教育消费者,如何专注如何极致,我们相信中国其他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和开拓者们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示范。

  第四,前文引述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划以及其他配套的产业政策,有助于咖啡产业实施“产融结合”,用资本的杠杆来促进产业的升级,也有助于企业用好政府的台唱自己的戏。

  第五,前一阶段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周期中,大量云南咖啡企业已经处于微利运转或者奄奄一息状态,此时强势资本资源的介入,在一个正确的战略指引下,将以极低的成本、极快的速度,整合云南省全境的咖啡种植企业,形成种植端的托拉斯。毫不夸张地说,整合了云南省几个主要地州的咖啡种植企业和基地,就相当于整合了全中国的咖啡种植产业,没有什么题材比这个更让资本激动的了。

  第六,云南昆明是全球极少数最适宜咖啡存储的城市。过去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都热衷于建设咖啡交易中心,却极少有人真正明白,对于大宗原料型产品而言,标准仓储和交割中心的意义远大于交易中心。随着云南省五网建设的推进,高速路、铁路、航空、能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支撑起云南昆明逐步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城市。而昆明由此面对着一个巨大而单一币种(人民币)的咖啡消费市场,连接着全中国的咖啡主产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的咖啡主产区,再通过这些国家的出海口对接非洲和南美洲。咖啡的标准仓建设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币种的货币结算、支付乃至依托金砖银行的货币互换,贸易和投资的公平性与便利化改造,都是可以跳开传统期货市场的金融渠道与价格形成机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重载铁路的推广,陆权与海权的博弈、整合的欧亚大陆与离岛文明的博弈,一系列宏大的格局之变最终都可能演化在一杯咖啡里。

  (三)一种可能性

  前文通过对云南咖啡产业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粗浅的梳理与分析,指出云南咖啡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低端、依赖出口、与国内需求脱节等系列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是云南咖啡产业快速崛起的一个窗口期,真正的机遇并不来自于种植面积,而是来自于是中国咖啡快消品市场的快速成长发育。云南咖啡产业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通过产融结合,资源重组,走最笨最难也最传统的品质提升、渠道开拓、品牌建设、标准制定之路,创造“云南咖啡”的稀缺性价值,以获得国际国内快消品市场份额为方向,以创造利润为目标,走出一条逆境重生之路。

  1.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定位

  首先,必须从“小农意识”和“规模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深刻认识商品经济就是过剩经济的本质,重新思考“云南咖啡产业到底要生产什么产品”、“到底要卖给什么人”这些问题。追问下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就是要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品级的咖啡产品体系,并将每一层、每一级的产品做到极致。同时,在战略和战术上,要重新梳理和认识当今的快消品市场和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对咖啡产品、咖啡企业、咖啡产供销的整个业态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和全中国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云南咖啡产业既不要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迷信欧美。一切都在变化,这个变化的大势,是云南咖啡产业升级发展的可能性之基础。重新定位,顺势而为,这是一个前提。

  2.实其心,正其道,踏实耕耘

  市场就在那里,不空不灭,且每一天都在扩容扩需,容量和需求还在不断变化。云南咖啡产业从业者,或者说中国咖啡产业从业人员,应该学习欧美日咖啡从业人员和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和价值追求,结合本土资源和优势,回归商业本质和咖啡的产供销本质(不就是卖个饮品嘛),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服务消费者,服务员工,服务股东,不投机取巧,不坑蒙拐骗,不忽悠政府(政府也不要忽悠产业从业人员),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在种植端做好高品质生产基地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在加工环节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学精学透,用匠人精神开展生产;在销售端结合一切可调动的人力资源、技术手段和场景效应,踏踏实实做渠道;在品牌和文化层面认真提炼和创新云南咖啡的认知维度和层次,做好消费者教育工作,在精神生活和认知领域建立起中国咖啡、云南咖啡的稀缺性;在金融层面回归实体,服务于产供销环节……凡此种种,都只是做好一件事情:产好咖啡,产好咖啡;卖好咖啡,卖好咖啡。

  3.组织起来

  尽管编者希望中国的咖啡产业能够依托着云南咖啡的这点儿底子挣扎着站起来,但是不是就由云南企业来牵头或引领,还看造化。真正把握住这一轮全球资本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势的咖啡企业或产业资本,需要有足够的格局和魄力,对中国的内需市场、对云南的咖啡种植产业进行强力整合。目前全国(也就是云南)的咖啡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1%,消费量只占2.25%,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几乎就应该是一家企业就搞定的事情。

  整合了云南咖啡种植产业,就是整合了中国咖啡种植产业,背靠着中国的庞大市场,就有机会上桌,跟国际寡头博弈,共享全球第二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的蛋糕。当然,之前说过,种植面积再大也没有价值,核心是还要能够占据中国咖啡市场的份额,能够有稳定持续可增长的销售和利润。而整合种植产业,目的不在种植,而在供给侧控制,且这个控制的价值在于能够从品质、成本、数量等方面服务于需求侧。

  需求侧怎么打开?怎么占据?是不是只有中国市场可以考虑?云南咖啡生豆的传统市场如何统筹?前述第二条已经讲了一些。本文主旨不是商业计划书,此部分留待合适的时机再作展开。但就云南咖啡产业的出路而言,立足云南来说,迫切需要有产业资本或龙头企业对小、散、弱、乱的散沙状咖啡种植基地和初加工企业群进行整合,改变这种产业殖民地的生存状态,将基地资源、加工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产业政策甚至引导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并引导战略投资人和产业资本的进入。

  反过来说,云南咖啡产业的出路不在政府身上,而在有使命感的产业资本身上。需要有产业资本聚焦在要素整合与创新驱动上,以足够的资金体量和运作能力,前端聚精会神做好咖啡深加工产品的销售(不要只是卖生豆了),后端大刀阔斧整理山林,兢兢业业做好高品质咖啡生豆的种植和加工。在这个价值链上,或可切入中端的仓储和交易体系重构,创新供应链管理并配套供应链金融,同时重视产供销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行业应用,探索一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计划经济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咖啡产业的一种可能性出路就是产融结合,重整山河待后生。

2017-07-15 16:16: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