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中国茶和西方咖啡文化的比较-2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8日,(3)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

  (3)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历史上最早食用咖啡的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咖啡种子出口。1616年荷兰人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在了解了咖啡生长的客观过程后,开始营造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适合咖啡生长的人造温室,进行培植并成功。

  (4)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可能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就产在四川雅安,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因其品质特优而被列为贡茶之一。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的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茶鼓”和“茶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伊索比亚的加法(Kaffa)地区,有一名叫科迪(Kaldi)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邻近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流传至今的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任何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但丁认为,没有个人无所谓家族,而家族的光荣和高贵,首先在于有光荣和高贵的个人。人类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首先是人类的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己按照自由意志对自我本性界限的确定和发展。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2014-08-20 12:00:01
0